生態環境部2021年12月印發的《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和《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準則》(以下簡稱《格式準則》),已經于2月8日起施行。這兩個規章的頒布實施,為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法律依據,意味著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自2013年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環境監管力度大幅加強,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取得了歷史性進展,有力推進了藍天保衛戰和污染攻堅戰。但與此相對照,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卻嚴重滯后于政府環境信息公開,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顯著,既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也無法通過社會監督倒逼企業承擔其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在諸多制約因素中,缺乏法規強制要求,成為了一個突出問題。以我們的實際工作為例,為推進企業環境信披露,2013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基于主要工業化國家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開發了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PRTR)表單。在與企業的溝通交流中,不但很多中國企業缺乏主動披露的意愿,很多國際品牌,也未能有效推動自身供應鏈做出符合國際慣例的披露。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政府有相應的法規要求嗎?《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的頒行,終于破解了這個難題。雖然看似只是一個部門規章,但這個管理辦法,卻反映了高層對企業信息環境披露這一關鍵問題的重視。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相關負責人指出[1],生態環境部印發《管理辦法》,是為了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生態環境部2021年5月印發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目的是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明確規定、落實責任、規范行為。這位負責人指出,《管理辦法》聚焦對生態環境、公眾健康和公民利益有重大影響,市場和社會關注度高的企業環境行為,加快建立企業自律、管理有效、監督嚴格、支撐有力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
1.披露主體
重點關注環境影響大、公眾關注度高的企業,要求重點排污單位、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上市公司及合并報表范圍內的各級子公司、發債企業等主體應當依法披露環境信息。

《管理辦法》同時規定了制定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的程序、企業納入名單的期限。

2.披露內容和時限
新規要求企業按照《格式準則》編制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和臨時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并分別在規定的時限內上傳至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統。具體要求詳見下文。
1.蔚藍地圖和蔚藍生態鏈
自2006年成立以來,IPE開發并運營蔚藍地圖數據庫,通過政府官方渠道采集公開的環境信息,并將其整理納入一個用戶友好的數據庫,方便利益相關方檢索環境信息。通過實時監控生態環境、海事、應急管理、水務、水利、海洋、住建、工信、國土、發改、氣象、林草等部門官方平臺,及企業信息披露平臺等5000余個數據源,不斷更新、拓展數據庫各類信息。截止2021年底,蔚藍地圖數據庫覆蓋企業的總數已逾1000萬家,監控的各類環境、企業數據達60多品類,包括政府環境監管/監測/監察、規劃、限停產、環評、自行監測數據、經官方確認的投訴舉報等企業信息。
基于生態環境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合作伙伴推出蔚藍生態鏈解決方案。當上市公司分子控企業或品牌在華供應鏈出現環境違規、處罰、經過確認的投訴舉報信息和安全生產事故時,企業能夠通過蔚藍地圖APP和郵件及時獲取分子控企業/供應商環境違規和整改措施的推送提示。出現相關問題的企業也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蔚藍生態鏈的披露和確認流程,及時做出反饋、說明和/或確認。截止2021年底,IPE開發的蔚藍生態鏈解決方案已經被近百家國內外品牌采納,協助其開展在華供應鏈環境風險的追蹤和管控。不僅如此,超過1.67萬家企業已經利用蔚藍生態鏈追蹤自身的環境表現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超過5500家企業利用IPE網站提供的信息披露平臺就生態環境處罰公開披露說明和整改文件,近6000家企業通過綠色選擇環境審核,驗證其針對違規問題采取了有效的整改措施。

▼應用場景:協助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及其他重點企業開展臨時環境信息依法披露
《管理辦法》規定了臨時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的披露時限和披露內容。上市公司及合并報表范圍內的各級子公司、發債企業及其他重點企業,如出現生態環境行政許可變更、行政處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市場關注度高、時效性強的信息,需要依據《管理辦法》以臨時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的形式及時進行披露。蔚藍生態鏈可以將蔚藍地圖數據平臺收錄的相關信息,及時推送至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品牌采購方等主體,協助其掌握下屬企業和/或供應商的環境違規情況,開展依法披露,并追蹤依法披露的執行情況。
2.數字化企業溫室氣體核算平臺
《管理辦法》要求企業以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的形式,披露碳排放信息,包括排放量、排放設施等方面的信息?!陡袷揭巹t》進一步細化碳披露內容,要求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管理的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披露年度碳實際排放量及上一年度實際排放量,配額清繳情況、排放設施、核算方法等信息。

為協助企業更加高效便捷地依法披露環境信息,特別是其中的碳信息,IPE于2020年與專業機構合作,聯合研發了數字化的“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2]”,賦能企業開展碳排放核算和披露工作。該核算平臺基于國家發改委2013至2015年分三批發布的《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將適用于24個行業的溫室氣體核算公式以及排放因子嵌入核算平臺。
IPE還在云計算和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推出了集碳排放核算、在線核查和數據收集于一體的數字解決方案,即InsBlue智能碳管理平臺。InsBlue的碳排放核算平臺內嵌計算公式和適合中國本土的排放因子,簡單易用,能夠有效降低使用門檻、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助力企業核算組織、項目及產品的碳排放。企業通過碳排放核算的工作,亦可建立自身的碳管理系統。為提升碳核算和披露的可信度,為企業碳減排和碳中和提供扎實的數據基礎,InsBlue專門為企業打造了在線核查系統,利用數字化解決方案完成第三方核查工作,代替傳統的現場核查。企業利用在線核查系統,不但節約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投入,亦可減少不必要的人為誤差。
▼應用場景:協助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及其他重點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核算對于需要依據《管理辦法》披露碳排放信息的的企業,傳統的工作方式是聘請第三方機構,通過現場調研等方式開展碳核算的工作。這種方式耗時長、資金投入大、收集的文件無法有效建檔、不利于企業建立建立碳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企業目前尚未具備進行有效的碳管理的能力,欠缺認知水平、專業能力、基礎設施、人力資源配置和資金投入。IPE與專業機構開發的數字化溫室氣體核算以及智能碳管理平臺,可以協助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及其他重點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核算,摸清家底,開展依法披露,并逐步建立碳管理體系,助力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3.環境信息披露表單
《管理辦法》要求企業按照《格式準則》編制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并于每年3月15日前披露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環境信息。
對于重點排污單位,《管理辦法》明確提出應披露企業環境管理信息、污染物產生、治理與排放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八類信息。對于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管理辦法》要求其在披露八類信息的基礎上,還應當披露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原因、實施情況、評估與驗收結果。對于符合規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管理辦法》要求其在披露八類信息的基礎上,還應當披露融資所投項目的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信息。在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要求的八類信息中,除上一節已經涉及的碳排放信息,污染物產生、治理與排放信息的填報對企業來說也頗具挑戰。一方面,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等污染物種類多,另一方面,有毒要害物質的識別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IPE自2010年起開始推動IT行業的品牌企業,要求其供應商核算并公布年度污染物排放數據,特別是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信息。2013年8月,IPE參考主要工業化國家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開發了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PRTR)信息自愿公開平臺,旨在推動企業公開包括有毒有害物質在內的年度污染物排放和轉移數據。在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發布《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等名錄后,IPE持續更新《中國環境優先污染物轉移登記制度建議物質清單》,協助企業識別有毒有害物質,做好管控和披露。

《中國環境優先污染物轉移登記制度建議物質清單》
自PRTR信息自愿公開平臺上線以來,IPE持續完善披露指標,包括納入能源消耗、碳數據排放等指標,使得企業環境和碳數據的披露更加全面。IPE還針對部分企業在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面專業知識和能力欠缺的問題,開發了基于實測法原理的污染物排放量自動計算和校準工具,協助企業提高污染物排放數據核算和披露的效率和準確度。
污染物排放量在線自動計算工具
截止2021年底,已有25家國內外領先品牌將IPE的PRTR填報和披露機制納入在華供應商管理制度中,推動企業填報并發布7000多份年度污染物排放與轉移數據,其中多數企業已經可以自主開展數據核算和填報,并連續多年通過IPE網站進行披露。▼應用場景:協助上市公司、發債企業及其他重點企業開展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屬于披露主體的企業,可以使用蔚藍地圖數據庫查詢自身的生態環境違法信息,通過溫室氣體核算平臺測算碳排放信息,并利用環境信息披露表單自帶的污染物排放計算工具,測算包括有毒有害物質在內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為企業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做好準備。目前,IPE還在與專業機構合作,開發滿足《管理辦法》和《格式準則》的表單,并將納入碳和污染物數據計算器,更好地賦能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

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等信息
綜上所述,《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是朝向建立健全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建議上市公司、發債企業、重點排污單位、強制清潔生產審核企業,以及涉及披露主體的品牌采購方和投資者等,給予高度重視,借助數字化解決方案,有效履行信息披露責任,提升環境績效,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

https://www.mee.gov.cn/ywdt/zbft/202112/t20211221_964844.shtml
http://ghg.ipe.org.cn
內容來源:綠色江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