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據人民日報和微博聯合發布的《2016年度第三季度人民日報·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截止2016年9月30日,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62118個,較2016上半年增加2798個,其中政務機構微博123208個。江蘇省在2016年上半年各省份政務微博競爭力排名中排名第一,這是繼2014年與2015年之后,江蘇省連續在政務微博競爭力上排全國第一。
政務微博運營整體反映出積極介入熱點話題的趨勢,綜合運營能力的提高,對負面輿情應對能力的加強,政務公開形式的多樣化。如今,微博已成為各環保部門用來宣傳環保政策、普及環保知識、對網友污染投訴進行積極反饋的有效溝通交流方式。
整體而言,2016年江蘇省環保政務微博呈現蓬勃發展趨勢,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在促進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提升公民社會參與度等方面發揮了正面作用。為積極響應國務院號召,吸引更多的公眾利用微博的便利渠道監督污染源,并積極參與向環保部門政務微博投訴環境污染問題,促進政務機構服務力的提升以及網絡政務互動力的提升,通過微博建立政府解答疑惑、回應關切的渠道,并構建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橋梁,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對江蘇省40個(省級1個,市級13個,縣市級26個)已經過認證的環保政務微博以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為主要指標,綜合運用內容分析和數據統計方法,為江蘇省各市、縣環保政務微博排名。
一、2016年江蘇環保政務微博排名總榜
1、環保政務微博榜單指標說明
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發布“2016年江蘇環保政務微博排名”,評價對象包括江蘇省所有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環保政務官方微博,評價體系包括三個指標:傳播力、服務力和互動力,數據統計周期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排行榜綜合考察的指標有:
1傳播力指標
“傳播力”表示環保政務微博發布的傳播情況,傳播力指標越高,說明環保政務微博的內容被越多的網民看到甚至關注。該項指標主要依據環保政務官方微博賬號的粉絲數量來計算。
2服務力指標
“服務力”表示環保政務微博一對一服務網民、接受公眾舉報,為公眾解決環境的情況,服務力指標越高,說明該環保政務機構通過新浪微博平臺服務了越多的網民。該項指標主要依據主動接受公眾評論數、發微博總數和原創微博數來計算。
1.主動評論數
統計周期內該環保政務微博用戶主動回復熱門評論的數量。
2.發微博總數
環保政務微博用戶在統計周期內所發微博總數。
3.原創微博數
環保政務微博用戶在統計周期內所發原創微博總數。
3互動力指標
“互動力”表示環保政務微博發布信息的影響情況,互動力越高,說明該環保政務微博的內容引發了越多的網民相應。該項主要依據被轉發數、被評論數和被點贊數來計算。
1.被轉發數
環保政務微博用戶在統計周期所發熱門微博的被轉發數。
2.被評論數
環保政務微博用戶在統計周期所發熱門微博的被評論數。
3.被點贊數
環保政務微博用戶在統計周期所發熱門微博的被點贊數。
2、2016年江蘇省環保政務微博排名總榜
備注:此次微博排名中,傳播力、服務力和互動力分別按照10%、50%和40%來統計。
從榜單中可以看出,@南京環保、@宜興環保@海門環保、@江蘇環保和@宿遷-環保分別位列總榜前五。其中,@江蘇環保、@宜興環保和@海門環保分別位列傳播力、服務力和互動力指數的第一。
上榜理由:
二、2016年江蘇環保政務微博排名分榜
1江蘇省市級環保政務微博排名分榜
2江蘇省縣市級環保政務微博排名分榜
三、2016年江蘇省環保政務微博運營狀況
四、環保政務微博發展趨勢與建議
1.擴大政務微博影響力和公信力
江蘇省已經有40個(省級1個,市級13個,縣市級26個)經過新浪微博認證的環保政務官方機構,但仍然有許多縣級市沒有開通政務微博認證,甚至在已認證的環保政務機構中,有已經荒廢或停止微博運營的,與其開通時間形成強烈反差,這些所謂的“僵尸微博”急需喚醒。
2.主動發聲,強化責任意識
政務微博不僅僅是政務工作的發聲窗口,需要主動發聲,傳遞環保信息,大力利用新媒體渠道及時公布最新資訊、政策規劃、行業動態等內容,更需要加強與網友的互動,主動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舉報工作。提升內容的傳播力、增強工作的服務力度。有網友向@常州環保局舉報污水處理廠廢水超標,@常州環保局 迅速回應,并對此問題進行立案調查,這是政務微博回應民眾并對污染事件做出積極處理的典型之一,值得省內其他環保部門的同仁學習和借鑒。
3.服務人民,為人民辦事
政務微博不應該只是信息發布、自娛自樂的平臺,更多的是應當通過微博這樣的媒介與網民進行互動,積極回應公眾關切的問題或事件,積極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綠色江南多次向@無錫環保 舉報無錫區域的國控污染源在線監測排放超標問題,在2016年幾乎沒有得到正面回應和處理。政務微博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監督應得到更切實的關注與重視。
說明:此次江蘇省環保政務微博排名僅供參考,如有不足之處,煩請不吝指正告知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