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聊齋》之前,咱們先聊聊蒲松齡。
蒲松齡(公元1640年-公元1715),山東淄川人。自祖父這一代起,家道開始中落。蒲松齡系嫡妻所生,家中排行老四;18歲娶秀才之女,19歲中秀才;本以為仕途順利,怎料時運不濟,多次科考未中,在71歲時,得了個歲貢生,也就是選送國子監的進修名額;因生活所迫,在本縣大戶人家做私塾先生,這一教竟然四十多年。
《聊齋》基本是蒲松齡在壯年和中年時期完成的作品,也就是他在畢家當私塾先生的時候開始著手創作?!读凝S》收錄了500多篇神鬼妖怪,里面有狐貍、有蛇、有狗、有鬼、有和尚、有道士、有秀才、有神仙……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令人深思。
當然最濃墨重彩是狐貍,一提到狐貍我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狐貍精。但是,蒲松齡筆下的狐貍可不止面容姣好、利用美色害人的狐貍精,有法力高強的天狐、有博學多才的文狐、有情深義重的義狐……我們熟悉的《辛十四娘》,其實她屬于義狐,最終是成仙了;還有《畫皮》里面的狐貍,影視作品改動較大,原著里的狐貍法力高強,男主王生貪圖美色最終心被狐貍給吃了……看似說鬼怪,探討更多的是道德、人心。
在《聊齋》的自序里,蒲松齡說這是孤憤之作。連續落敗怎么不恨?一生貧困怎么不苦?未被當時的世界認可怎么不憤?寫狐鬼神仙,是一種寄托也是一種解脫。
《聊齋》開篇《考城隍》有這么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同樣表達了他從容的生活態度,恨是有,但日子總要過下去的。
人生最悲傷的時刻莫過于陪伴了50多年的結發妻子劉孺人病逝(公元1713年),這對蒲松齡的精神打擊很大。劉孺人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里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在劉孺人去世之后,兒孫們發覺蒲松齡的精力越來越不濟,預感其不久于人世,于是在這年(公元1713)的九月底,請來畫家朱湘麟給他畫像。畫上蒲松齡穿著貢生的朝服,端坐在椅子上。兩年之后,蒲松齡去世。
除《聊齋》外,蒲松齡寫過《農桑經》傳播農業知識,編過《藥崇書》講解醫藥養生,還編過《日用俗字》《婚嫁全書》,向村民普及文化。他一直以士人身份參與當地行政和司法等等。
和吳敬梓筆下的小說人物范進相比,蒲松齡是豁達、有擔當的。同樣是屢敗屢戰,一個是“癡狂”,一個是“理智”;同樣遭受科舉的千錘百煉,蒲松齡依然熱愛生活、積極入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忘自己是“一家之主”。
他心里的讀者,一定不是當世的人。
文章來源:綠色江南微信公眾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