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在綠色江南的一個月實習日子已經告一段落,但是至今仍記得綠色江南辦公區里的綠植、就餐桌上暖暖的橙子,記得揚州審核歸途偶遇的驚艷落日,記得每一位綠色江南伙伴的笑臉。


我是潘雨欣,一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


我的實習工作是從信息公開開始的。了解各省重控平臺、學習在線監測超標排放流程,從在蔚藍地圖APP中截圖到反饋于微博12369平臺,為各地環保部門提供重控污染源監督提示;或許還可以更進一步,通過依申請公開(在線申請或線下致函)的方式向地方環保廳提出申請,以期推動更多、更及時的全國海水水質信息公開;


在綠色江南推進的“綠色系列”研究中,我有幸深入了解并參與到綠色稅收的研究工作中。直接向企業建言也許困難重重,如果與稅務局開展密切友好合作,借助稅收優惠的抓手、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倒逼企業關注自身環境表現也許是更巧妙、更高效的策略;在推進企業規避稅務風險、提高環境主體責任意識的同時,我們推進的是稅務與環保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更是讓綠色稅收政策落地生根。


“我們想做(工業污染源)調研專業能力最強NGO?!本G色江南憑借出色的污染源現場調研能力,在八年間推動數以百計的工業污染源得到整改。在拜讀上百份調研報告的過程中,綠色江南踏實的調研工作、恰當的反饋方式、其所帶來的高效整改提升都讓人嘆服。從一處污染源出發,改進一家企業或一個工業園區,與各地環保部門合作,造福一方百姓,澄凈一條河流——在道阻且艱的過程里,支撐綠色江南前行的是勇氣與決心、是社會責任感與心中大愛。


在實習的日子里,我所經歷的和我所見證的,于我而言是驚鴻一瞥,于綠色江南卻不過是最普通平凡的滄海一粟,八年如是。正如方老師所說:“你看到的不是最高端的,但一定是最高效、最真實的綠色江南?!睆男畔⒐_、污染源防治調研,到相關行業研究,再到公益微沙龍——盡管綠色江南圍繞的是一個核心(工業污染源監督),但是采用的卻是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多種方式。面向政府、面向公眾、面向企業,綠色江南行走在多方力量之間保持信任合作的關系,信息傳遞、對話監督,切實參與并推動工業污染源監督與防治工作的方方面面,構建起綠色、可持續的一方天地。


我后悔沒有早點遇見綠色江南,但是關注環境發展、為綠色地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永遠都不晚;愿有一天,我們開窗便是蔚藍的天空、低頭即見碧綠的江河、與朝陽落日相伴。







內容來源:綠色江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