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消滅污染,不是消滅污染企業, 而是讓污染企業治理污染、消滅污染?!本G色江南主任方應君這樣說。


    以前的環保組織時常被視為政府、企業的“麻煩制造者”,他們盯著指標,測著數據,拍著照片,似乎總是在給政府和企業“找麻煩”。作為一個新生代環保NGO,綠色江南正在憑借其更客觀、更理性、更專業的態度博得更多政府部門的認可。


    “我們是幫助政府解決問題的,而不是制造問題?!边@已然成為綠色江南的伙伴們的共識。


掃除偏見,從打造專業團隊開始


    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以下簡稱“綠色江南”)自2012年3月成立之日起,便致力于打造專業的環境監督調研團隊。相較于過往只會曝問題、談情懷的環保組織,同多方對話、出解決方案、推動信息公開、推動公眾參與環境治理,是以專業性冠名的新生代環保組織的必由之路,更是其有效參與環境治理的迫切需求。



    專業,是要合作而非對抗。


    學者周雪光在其《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書中曾這樣表述:“受我國傳統文化和政治結構的影響,政府部門和社會之間缺乏垂直網絡,難以開展有效溝通?!倍F代化環境治理最需要政府與社會公眾展開積極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如此,冠以代表大眾利益的環保組織,無疑是政府與社會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


    新時期,要想切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政府與作為第三方的環保組織應該學會對話,而非對抗,因為雙方都深知,對話所激發的能量是無限的,而對抗只能是把雙方逼向“對立方”,而后漸行漸遠,繼續進入無限對抗的死循環。綠色江南一直在不斷與各屬地環保部門、企業展開有效合作。共向各地環保部門遞交了200多份調研報告,直接撬動超5億元資金用于企業污染治理與整改。綠色江南正憑借自身在環保領域的高度專業性和影響力,贏得諸多政府部門的認可與信賴,在地的一些政府部門開始購買其服務,并在推動環境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暢通的對話機制。


    專業,是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環保組織以前難免會存在囿于理論推論和難以洞穿實踐的“認知瓶頸”,這也是一直被政府和企業質疑專業性的重要原由,而現在這種情況已然有了很大轉變,越發具有專業意識的環保組織憑借其專業性,開始在環保領域開辟屬于自己的天地。


    綠色江南自成立之初,便始終聚焦于工業污染源的監督,機構現已形成一套專業的監督系統,根據各省監控平臺和“蔚藍地圖APP”環境大數據的有機結合,運用互聯網優勢實時在線監督舉報污染數據超標的企業,及時提醒和幫助企業有效地規避環境風險。同時根據群眾舉報,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下實地調研,并將現場問題發現結合污染物檢測結果進行有效分析,而后撰寫成專業的調研報告遞交至各環保部門。從線上監控到線下調研,以事實為依據, 以數據為導向,意圖合力助推環境治理和污染減排。


    專業,從開展“跨界合作”開始。


    被質疑是環保組織時常面臨的“尷尬”,究其根本依然是非專業出身所帶來的后遺癥,對此,綠色江南正著力打造一支有著資深環境專業背景的獨立團隊。近年來,還開始為機構組建專業的律師團隊和專家團隊,共同從專業理性的角度參與環境治理,意在有效解決在環境公益訴訟、法律法規專業性等問題上的不足。


    同時,綠色江南正在助力打造一條多方鏈接、多元合作、構建信任的環保生態鏈,未來將逐步與品牌、銀行、證券、保險等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金融、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領域的合作,合力共建大環境、大聯合、大共治、大共享的大格局。



致力于覆蓋全國13567 家重控污染源監督


    從盲點到聚焦,8年來,綠色江南始終以工業污染源監督為唯一著力點,充分發揮工匠精神,這也是綠色江南相較于其他環保組織的特殊定位,這樣一個特殊定位意味著專注所帶來的機遇,同樣也暗含著“草根”出身所面臨的風險。


被認為是“找麻煩”對于綠色江南而言是常有的事, 在推動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成果被隨意取而代之更是時而有之。


    日前我們發現,一則關于小米供應鏈“蘇州毅嘉電子”達成622萬元生態損害賠償協議的新聞,悄然走熱于互聯網。報道指出,這是蘇州市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協議,其肯定了政府的推動作用,卻忽視了環保組織這一重要一環。該環境污染賠償案件實則是綠色江南歷時3年時間對該污染企業長期調研的發現,并于2018年5月18日, 向各環保部門遞交自行撰寫的調研報告,案件才得以發現與查處。



環保NGO在推動環境治理中發揮巨大作用,所付出的努力似乎沒能得到所屬環保部門的充分肯定,對此綠色江南主任方應君則表示:“社會組織就是要一心一意致力于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而我們只需要腳踏實地解決好遇到的每一個環境問題,余下的就靜待花開?!?/p>


    2017年,綠色江南共在線監督舉報了921家超標排放企業,其中有274家予以反饋,有37家違法排放企業被環保部門行政處罰、立案查處。2018年,綠色江南在重控污染源監督方面有很大突破,舉報超標企業1579家,回復率達72%,有191家違法排放企業被環保部門分別勒令整改、行政處罰、立案查處。企業污染舉報參考數據均來源于各省生態環境廳的實時在線監督平臺。而這一系列數字產出都是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之上,《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反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法律和政策始終是綠色江南踐行環保之路的重要支撐。


    現如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環境治理已然進入攻堅期,而現代化治理模式勢必提上日程,其核心是建立更廣泛的公眾參與模式,而就環境治理本身而言,廣泛參與的前提是政府和企業能夠予以充分的環境信息公開, 唯有信息充分的公開,廣泛的參與監督才能得以實現。


    可喜地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環保部門和企業,正不斷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習慣被公眾監督,習慣與公眾溝通,主動聽取公眾意見,敞開過往自我封閉的大門, 與環保組織走向共融合作。一個好的治理機制,一定是能去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助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因此,環保組織“參與而不干預、幫忙而不添亂”的作用正在積極體現,政府部門也在積極轉變給自己“找麻煩”的思維,充分考慮合作的共生性,讓更多的第三方能夠廣泛地參與進來,這種思維轉變所產生的的內生動力,對生態文明建設來說著實非常重要。


做獨立于政府和企業的“第三只眼


    當前中國環境治理面臨的難題仍然是,在預防與治理的雙軌交匯中,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如何擺正角色?


    昔日的環保組織往往習慣于依附在環保部門身后,希望以此獲得政府更多關于環保監督方面的支持,究其原由是獨立性和公益性的缺失,而這本質上有違綠色江南的初衷,以獨立的態度服務于社會,一直是綠色江南不渝的信念。


    政府、企業、NGO從不是靜態的相依或相離, 而是一個合作機制下相對動態的平衡。單就環保組織與政府而言,雙方參與環境治理的大忌在于,一定不要主觀意圖很明確地去“激進對抗” 或“聯姻合作”。最優的狀態應該是永遠

保持在兩條獨立的平行線上,保持近距離共同向前卻永不相交?!半p方最好的關系是‘只談戀愛,不結婚’”,方應君打趣地說。

    如今環保推進的高壓態勢下,環境治理牽涉著環保部門的權責利益,在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當下,確實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地方政府的行政官員、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顯然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人員編制不足是事實,但并不能成為推責的借口,“在監督中服務,服務中監督, 環保組織作為污染監督的‘第三只眼’,為的就是幫助政府和企業有效識別環境風險,推動環境治理走上新的臺階?!狈綉寡?。甚至可以說, 在環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治理體系里沒有哪一個角落可以逃脫“轉型”中的負重,而有效的合作無疑可以幫助減少治理過程中的成本。環保部門負重,源頭究竟在哪兒?一方面這是我們國家治理轉型到了這個階段,必然產生的一個結果,不光是環保部門負擔重,而是整個環境治理體系都在負荷運轉。另一方面,則是部分環保部門思想和理念上仍處于保守態勢,尚且未能以足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世界”,總是覺得環保組織是在給自己“找麻煩”。作為環境治理的主導者,與其坐以被動,不如主動放開胸懷與環保組織充分展開合作,為共同的目標打造環境治理新天地。


    一個好的體系,應該是讓每一個層級、每一個位置即監管主體政府、責任主體企業以及監督主體環保組織,各方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治理能力。


    作為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第三只眼”的環保組織,正溫和而有力地踏入公眾的視野,隨著其在環境治理中作用的逐漸凸顯,社會也開始給予環保組織以更多的角色期待。


    以綠色江南為代表的新生代環保組織,正進行著將核心競爭力從“情懷”到“理性”的延伸,進行著影響政府環保部門習慣接受公眾監督的理念, 進行著撬動污染企業治理污染的大門,進行著影響更多環保組織、推動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努力。







文章作者:綠色江南-郭雪萍

文章來源:中華環境網

文章鏈接:http://www.zhhjw.org/a/qkzz/zzml/201910/gy/2019/1028/7291.html

本機構為非營利公益性機構 圖文如有侵權 請聯系后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