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爆發,太湖治理迎來拐點


       太湖,地跨江浙滬皖,我國第三大淡水湖,總面積3.69萬平方公里。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富饒的物產和秀麗的自然風光,堪稱五大淡水湖之冠。發揮著蓄洪、灌溉、航運、供水、水產養殖、旅游等多方面功能,在蘇南地區地區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更是無錫市、蘇州市等地的主要飲用水源。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太湖流域水質型缺水和水環境惡化問題日趨嚴重,水污染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2007年5月,太湖無錫流域的藍藻大范圍爆發,引發無錫市用水危機,由此,太湖治理迎來“拐點”。


       連續六年,綠色江南定時定點觀測



       自2007年太湖水危機爆發后,江蘇省為治理太湖水質12年來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資金,治理藍藻絲毫不敢松懈。每年夏季,太湖藍藻的生長情況便成為太湖流域居民的關注焦點與熱點。為連續觀測西太湖藍藻的生長情況,自2014年起,綠色江南將每年的6月中旬定為現場觀測太湖藍藻的日子,每年定時定點觀測藍藻。因周鐵鎮符瀆港和環太湖路區(常州武進區域),處于夏季東南風下風向,藍藻易進難出,一直是太湖藍藻爆發的重災區,因此綠色江南將周鐵鎮符瀆港和環太湖路定為太湖藍藻觀測點。


01觀測點:周鐵鎮符瀆港

       該區域近岸湖面碧綠,水體腥臭味明顯。就現場目測觀察,區域內藍藻爆發強度較去年有所加重,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做緊張打撈處理作業。


02觀測點:符瀆港福禪寺

      福禪寺旁,肆意生長的蘆葦包裹著一片碧綠厚實的藍藻,刺鼻的腥臭味令人作嘔?,F場工作人員正在疏浚底泥,現場目測,就目前而言今年打撈藍藻的難度總體高于去年。


03

觀測點:環太湖路

       環太湖路旁(常州武進界)的湖面較去年更為潔凈,藍藻腥臭味有了很大改善,由于湖面采用大量網堤攔截藍藻,因此近湖藍藻數量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有所改善,卻依舊任重道遠


     《2018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太湖藍藻現象的氣象監測結果表明, 2018年太湖藍藻累計發生面積為13310平方公里,較2017年偏少45%。[1]據《江蘇省生態環境公報》,2018年太湖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6.0,同比下降0.8,總體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相較于往年水質有所改善。[2]2019年5月14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經過高強度科學治理,2018年太湖治理繼續取得一定成效,湖體水質從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1條年平均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其余4條為Ⅳ類;太湖連續11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兩個確?!蹦繕?。太湖治理已從應急治理為主,轉向系統治理、生態修復為主,目前太湖清淤筑島試點等生態修復重大工程等正在加快論證實施。

前期成果顯示,太湖藍藻治理有所改善,但2019年6月13日綠色江南在定點調研過程當中,卻發現宜興周鐵鎮符瀆港及福禪寺兩處藍藻相較于往年,爆發程度有所加重。因此2019年太湖藍藻防控形勢比較嚴峻,太湖藍藻治理仍然任重道遠。            


       野蠻生長,太湖藍藻“來無影、去無蹤”


       藍藻常?!皝頍o影、去無蹤”,其出現和消失呈現較大的時空差異,而藍藻爆發一定程度上既是天災,亦是人禍。氮、磷等營養鹽濃度的增加以及較高的水溫、充足的光照、平靜的風浪條件,都有可能促成藍藻水華的暴發。綠色江南經過前期資料搜集及現場觀測發現,今年太湖流域氣溫總體平穩,但是藍藻爆發卻依舊呈迅猛之勢。

       綠色江南建議:

       一、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調整農業生態結構,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嚴控面源污染;

       二、加強企業污染減排,加大執法力度,管控工業污染對水體的影響;

       三、落實湖長制主體責任,細化太湖生態治理體系,建立綠色“環保網”,實現太湖“一盤棋”的治理;

       四、鼓勵民眾共同參與太湖治理,結合“鄉村振興”,由“同治”到“同享”,激勵民眾參與污染治理的積極性;

       五、落實信息公開,讓太湖治理在陽光下運行,督促相關排污責任主體進行有效地自我監督,并自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科學治太,鐵腕治污,太湖治理需持久攻堅


       綠色江南通過連續六年定時定點觀測藍藻,見證了六年的太湖藍藻治理變化。太湖藍藻的治理,必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太湖藍藻治理既需要從源頭切段污染源,嚴控氮磷負荷,還需要定期清淤,疏浚底泥,消減內源污染。

綠色江南將會持續每年定時定點觀測太湖藍藻,并向公眾公開觀測情況,期待“科學治太,鐵腕治污”的攻堅戰取得最終的勝利,共享美麗太湖。


相關數據來源:【1】來源《2018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2】來源《2018江蘇省生態環境公報》




文章來源:綠色江南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GRasHbhU4LhMLqDOMo3iQ

本機構為非營利公益性機構 圖文如有侵權 請聯系后臺刪除